昨天在千里会群的分享简单同步上来,最近群里老听到一句话:“还没做出成绩,不敢分享。”
说真的,这句话就是很多人卡壳的源头——把分享当成结果展示,而不是成长过程。
- 做 IP,先做“养成系”
60 分的人,也能教 40 分的人。别等自己 100 分才开始,那一天永远到不了。
魅力在于过程:今天踩坑、明天复盘、后天改进——这才是最真实接地气的。
我当年写公众号,内容稀碎、排版丑到爆,一分钱没赚照样日更。回头看,正是那段原生态的积累,帮我打下了 IP 基础。
- Build in Public:把成长当内容
每一次卡壳、每一个小突破,都能拆成可复用的经验。
分享越及时,反馈越快,教是最好的学——自己也长得飞快。
给自己一个小的 KPI,比如说每天记录一个小的问题,写一条50字的心得,然后每周写一个500字以上的长文,每个月做一次复盘等等
- 一鱼多吃很重要
多平台分发:朋友圈 / 副业有道 / 公众号 / 千里会……
同一段经历,换个视角 + 配图,就是新内容。
我的做法:飞书多维表格做素材库;notion / 浮墨笔记做灵感速记;
- 别把“全职”当挡箭牌
兼职都跑不通 0→1,全职做大概率也不行。
核心不是时间,是习惯。
真正阻碍起步的,是“不好意思发”的心理负担。
实在怕朋友圈“翻车”?新建小号先练手,练到顺手再换主号。
- 从贩卖时间到多重杠杆
0→1 赚的是辛苦钱;1→10 靠的是杠杆:
自媒体 IP:持续曝光+信任沉淀
工具 / 产品:让价值可复制
团队协作:把个人经验包装成 SOP,让别人也能跑
当你把同一份努力拆成内容流量、数字产品、课程咨询三重收益,自然而然就不怕 35 岁中年危机了。